谁有bt365体育在线网址-mobile.365-588-36563688

谁有bt365体育在线网址

“打call”一词火遍网络 但有多少人知道它真正的含义?

2025-07-13 12:29:07 作者 admin 阅读 2038
“打call”一词火遍网络 但有多少人知道它真正的含义?

2、快挥:每拍向前挥动一次,通常用于快节奏的歌曲中。

3、里打:在音乐每小节的强拍将荧光棒向下点至胸前,弱拍时举至头的高度(也可以高举过头)向前挥动。

4、里跳:需要配合里打一起使用,在音乐每小节的弱拍时向前挥动荧光棒的同时喊“Hi”,在场内宽敞的时候也可以选择跳起。

5、PPPH:PPPH是「Pan PaPan Hyu」的简称,在歌曲第二节的最后四拍喊O~~ Hi!前面的O喊3拍,并将荧光棒放于胸前或者放于低处。第四拍喊Hi时顺手将荧光棒高举前挥,也可以跳起。

以上GIF均截取自B站UP主MOS炭应援视频

上面列举的口号与动作仅仅是最简单的几种“打call”形式,学会上面几种只能说刚刚入了门。在一首歌中call都是以复合的方式出现,学会一场歌的话需要花费不少的精力。所以以后大家看到“打call”可千万别以为是单纯的加油喝彩了,它背后的学问可大着呢!

“打call”的进化形态

在上文动作与口号的基础之上又进化出了一个新的应援方式,那就是WOTA艺(荧光棒舞蹈)。与之前提到的只需小幅挥舞荧光棒的动作不同,它是在演唱会等现场活动中的一种引人注目的大幅度肢体活动。

《打上花火》WOTA艺

WOTA艺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80年代初期松田圣子的演唱会中,那时候就有兴奋的歌迷随着音乐的节拍开始大幅度摇晃自己的身体,这便是WOTA艺的雏形,真正确立这个概念却是在20年之后早安家族走红后。

虽然WOTA艺有着能快速炒热现场气氛的效果,但这对周围想安静看表演的粉丝来说就是一场灾难了。当一个粉丝在打WOTA艺时,他一定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到周遭的其他人。为了营造一个和谐的演唱会氛围,现在很多日本的演唱会都会禁止场内WOTA艺的行为。

2017年Anime summer live官方严令禁止场内WOTA艺

既然不允许在演唱会场内打,那么喜欢WOTA艺的打师们(喜欢并积极玩WOTA艺的人)该何去何从呢?其实WOTA艺发展至今,打师们都会选择在空旷的公园或者广场来打WOTA艺,并且把自己打WOTA的视频录下来传到niconico、Youtube等视频网站上去与大家一起分享。现在WOTA艺的定义已经不再是个单纯的应援行为,更像是宅舞的存在。毕竟不影响到他人的应援才是最好的应援方式啊!

“打call”是如何火起来的?

在14年之前,虽然国内的二次元圈子有了一定的规模,可其中了解日式偶像应援文化的人真的不多。这时突然出现了一部动画掀起了一股校园偶像的风潮,并把内二次元爱好者对日式偶像文化的关注。看到这里相信大家也猜到了吧,那部动画就是《Lovelive》。

《Lovelive》让国内更多的人了解到日式偶像应援文化

《Lovelive》是由日本动画公司SUNRISE、唱片公司Lantis与月刊杂志电击G's合作推出的混合媒体校园偶像企划。这也注定它不单只存在于一个媒介,而是全媒体多点开花。它涉及的领域有动画、漫画、Live、手游、广播节目等。2014年盛大代理《Lovelive》手游后,它的讨论度在国内到达了巅峰。

在《Lovelive》成为国内现象级动画之后,动画中的组合μ's也借着这股东风在上海举办了多次Live,这才使得日式演唱会形式的“打call”真正出现在广大动画爱好者的眼前。但是在那时,“打call”这个词也没有现在的这个热度,仅仅在小众的二次元圈子火了一把。

“打call”是谁最先在大众圈子里传播的已无从考证,不过我们可以从近半年“打call”的百度指数趋势来分析一二。大家可以看到这一词在今年7月之前还是一片沉寂,但进入7月之后一下发生了变质,逐渐向热词转变,8月开始进入病毒期,微博上的各路大V和营销号都开始使用这个词,他们的粉丝看到了之后也开始使用这个热词并进行二次传播。三人成虎,“打call”于是在一轮又一轮的传播中逐渐失去了它最本的意义,成为了用来表示对某个人、某件事的赞同和支持。

“打call”引发的冲突

看了前文的科普,大家应该对“打call”的本义有了初步的了解。有歌曲才能“打call”,而且不只有鼓舞加油这一层意思,而主流媒体使用这个词只使用了它最表面的一层意思。当这个词在网络间突然爆红时,就引得了一些日式应援文化爱好者的不满。于是网络上也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风:一种是主流媒体不停地为各个明星、电竞选手、甚至是没有生命的物体打call,而另一种就是知道它本义的人对其滥用的吐槽层出不穷,比如“今年春晚让我们一起为祖国打call”“下面让我们欣赏小品《打call》”等。

从应援文化爱好者的角度来说,“打call”这个词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分量很沉重的词,包含了自己学习很久就想为偶像带来最好应援的一片心意。当普罗大众一知半解就跟风去用这个词的延伸义并对它的原意嗤之以鼻时,他们自然会感觉真心遭到了践踏从而产生不满的情绪。

对于“打call”含义的变化,其实就是一个小众领域向主流文化圈传播时,词义产生变化与扩大的正常现象,就像现在有许多人在打游戏时会说“GG”,但他们可能连“GG”的本义是什么都不清楚。对于以后出现在网络上的热词,大家先别急着跟风去用,不妨花几分钟的时间去了解一下每个流行词的发源或者本意,毕竟流行语是一时的,但它背后的历史确是由来已久的。

因跟风导致的原意丧失,“打call”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